致敬白衣天使!你守护健康,我们守护你
5月12日是第114个护士节,今年我国护士节主题为“关爱护士队伍,守护人民健康”。
护理工作是卫生健康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护士队伍是卫生健康战线的重要力量,对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和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这一群体在工作中也面临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往往会经历一个职业倦怠期。什么是职业倦怠?为何会陷入职业倦怠?职业倦怠带来哪些危害?如何帮护士们应对职业倦怠?针对这些问题,辽宁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病防治所所长李晓然给予详细解答。
一、什么是职业倦怠?
职业倦怠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赫伯特·弗雷登贝格尔于1974年提出。他最初是通过研究助人行业的工作者,发现这些人在长期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下,会出现情绪性耗竭的症状,于是将这种状态称为“职业倦怠”。随后克里斯蒂娜·马斯拉赫等人把对工作上长期的情绪及人际应激源做出反应而产生的心理综合征称为职业倦怠。一般认为,职业倦怠是在工作中逐渐出现的一系列能量消耗的现象,会影响到一个人的态度、感知和判断。
二、护士为何会陷入职业倦怠?
1、个人因素
(1)个体特征:性别、年龄、生活压力状况、成长与发展、能否跟上医学知识更新速度等。
(2)个体心理特征:人格特征、心理保护、应对方式、心理素养、自觉健康状况等。
2、组织因素
(1)工作基本情况:所在医院级别和类型、组织文化、领导力、心理支持、工作负荷管理、工作-家庭平衡等。
(2)个体对组织认知状况:职业满意度、职业压力状况、组织支持感、护患关系满意度、角色压力源等。
3、社会因素
社会支持、群众认可与尊重程度。
三、职业倦怠带来哪些危害?
护士一旦出现职业倦怠,可能引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以及失眠、头痛等身体不适,护理质量会明显下降。长期处于职业倦怠状态,还会导致护士离职意愿增加,造成护理人才流失,给医院正常运转带来挑战。
四、 如何应对护士职业倦怠?
1、对护士自身而言,要学会自我调节,掌握放松技巧,如通过运动、冥想、听音乐等方式缓解工作压力。定期进行职业规划,明确职业发展目标,通过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和职业价值感。同时,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与同事互相支持,共同应对工作压力。
2、医院要合理配置护理人员,科学安排工作岗位和排班,优化护理服务流程,利用信息化技术简化护理文书。采用在线学习、远程指导等方式开展护士培训。开展心理疏导和减压活动,为护士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帮助他们排解工作压力。此外,还应建立公平合理的薪酬体系和晋升机制,为护士提供更多职业发展机会,增强他们的职业认同感。
3、在社会层面,医疗机构可以通过公众号、短视频等多种途径进行宣传,展示新时代护理工作成效和护士队伍良好精神面貌,在全社会营造关爱护士队伍、增进群众健康福祉的良好氛围,提高护理人员的社会支持感与群众认可度。
李晓然表示,护士作为医疗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她(他)们的身心健康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健康和医疗服务的质量。只有破解护士职业倦怠这一困局,才能让护士在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同时,也能收获应有的尊重与幸福,让这份守护生命的事业更加熠熠生辉。
致敬每一位白衣天使!感谢你们的守护!